织锦技艺再创新:海宁非遗沙龙共绘国潮时尚蓝图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bwin必赢国际中国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04-17

  

  2023年3月3日,在中国家纺的重要基地海宁,盛大的家纺展会拉开序幕,恰逢第四届“织锦技艺与创新发展”主题沙龙的召开。这场旨在探讨传统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现代产业创新的盛会,聚焦于云锦、黎锦、宋锦、壮锦、畲绣等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化。活动吸引了非遗传承人、专业学者、国风服饰企业代表和技术研发机构的参与,汇聚思想,共谋革新之路。

  此次主题沙龙由浙江理工大学与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并由项目组承办,得到了《丝绸》杂志社与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织造专业委员会的协助。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社长、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李启正担任了此次沙龙的主持。这场盛会的主题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织锦技艺与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结合当代设计与市场需求。

  在会议开幕词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时担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的张海燕作了动人的致辞。她指出,纺织非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国际交流提供了坚实支持。海宁在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方面不断探索,推动着海宁许村“国潮时尚小镇”的发展。

  张海燕还强调,非遗技艺应快速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确保区域特色与全球化传播相结合,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中充分的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

  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明松则提到,海宁在纺织技艺变革中勇于先行,推动各种文化赋能产业转型的举措,如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推动产学研合作等,目的是为传承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环境。近年来,海宁市依托现代化的纺织设备,通过文化创意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推出多元的“非遗+”模式,让传统工艺的美感与现代人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出了新的行业活力。

  在这个大家庭中,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浙江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成炎介绍了织造技术的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从传统的手工织机到现代的剑杆织机、喷气织机,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面料的生产效率,同时织锦所用原材料与设计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祝教授指出,自2017年以来开设的“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已成功举办11期,涉及17项纺织非遗项目,培养了220余名学员,并参与了15次展示活动,积极推动了纺织非遗的发展。这不仅助力了乡村振兴与文化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交流。

  值此机会,祝成炎教授分享了如何将设计、技艺等核心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时尚与文化中,以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此同时,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理工大学-海宁中国家纺城纺织非遗创意馆馆长贺荣认为,丝绸是织锦产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国拥有丰富的桑蚕顶尖品质,积极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进非遗的传承和科技创新。

  在随后的分享环节中,黎锦旗袍的缔造者,海南黎罗国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虹,从“传承千年技艺”方面出发,阐述了黎锦旗袍的服饰文化产业链。他指出,利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在确保工艺精湛的同时减少相关成本,并结合乡村旅游等领域进行创新,创造出多样的衍生产品,助力乡村建设。

  而来自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刺绣协会的潘丽娟探讨了传承与推广畲族刺绣文化的努力。她表示,协会积极挖掘和完善畲族刺绣技艺,为绣娘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濮绸技艺传承人冯继延通过编著《濮绸溯源》中提供的丰富案例,向参与者介绍了如何通过标准化、市场推广与文艺活动,向社会各界传播濮绸文化。

  同时,南京承创云锦研究中心主任吴颖分享了在品牌跨界合作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案例包括结合著名设计师,设计出兼具云锦工艺与现代流行的时装,甚至与酒店等进行空间设计的合作,她强调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才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发光发亮。

  此外,杭州擎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斌也对非遗项目面临的各种挑战给予了深入分析,强调用现代商业模式如数字化、品牌营销来帮助非遗更好地适应市场,以此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关于非遗技艺未来的讨论中,来自织锦研修班的学员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历与实践,探讨了壮锦、黎锦、宋锦等在现代生活中的赋能创新之路。金肖克老师主持该环节,结合每位学员的独特视角,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艺能,为文化与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空间。

  总结来说,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深厚文化的承载。通过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纺织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在传承与创新同开创国潮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